原创 (近观中国|文明互鉴)中拉文明对话中的“香港最快最全开奖现场手机下载信达雅”
中新社北京11月15日电 题:中拉文明对话中的“信达雅”
中新社记者 曾玥
“中拉要加强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不仅‘各美其美’,而且‘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成为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促进的典范。”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对墨西哥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发表题为《促进共同发展 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对中拉人文交流作出如上重要论述。
彼时,墨西哥汉学家莉莉亚娜·阿索夫斯卡坐在距习近平不到50米的同传屋内。她曾多次担任墨西哥总统首席中文翻译,参与习近平同墨西哥总统会晤翻译工作。
生于巴尔干半岛、常住墨西哥城、曾来中国留学,莉莉亚娜在不同文明之间往复穿行,在多元文化的浸润下感知“和而不同”的意涵。
“翻译也是一种‘和’。”近日,莉莉亚娜在华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通过翻译实现的跨语言、跨文化对话,促进不同文化相互理解与合作。“如何让‘不同’相‘和’,是翻译的技巧所在。”
“译事三难:信、达、雅。”多年前,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提出这一主张,为后世中国翻译界所推崇。身为外国译者,莉莉亚娜认为,“信达雅”的见解妙在意蕴广阔,见于翻译,又不止于翻译。
“信”,指不悖原文、忠于文意。在莉莉亚娜眼中,追求“信”的前提在于认识和理解中国。
从18岁来华留学,到钻研汉学、回国教学,年过花甲的莉莉亚娜已研究中国40余年,见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当今的中国理念,归根于中国的历史传统。”莉莉亚娜认为,汉学家应以系统、全面、长远的眼光看待中国发展,“中国是一个整体,不研究其历史传统,就无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
与此同时,莉莉亚娜强调,研究历史不代表耽于经典。西方汉学界应采取更积极、更具实用性的研究态度和角度,考究中国的历史传统如何孕育中国道路,进而更好理解中国提出的新理念、新政策、新举措。
学术观念也影响着莉莉亚娜译介时的取舍。“有时候我觉得要简化处理,不应该给读者制造这么多阅读困难。但我又会想到,读者有权利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不同之处,而我有义务帮助他们去了解那些使中国‘成为中国’的东西。”
对于中国译者来说,“达”意为文本明白晓畅、通达受众。对于远隔太平洋的拉美地区来说,“达”还意味着跨越上万公里的距离。
“我刚开始中文教学的时候,研究中国的人比较少。”在墨西哥学院亚非研究中心从事汉学研究与教学多年,莉莉亚娜观察到,早年在拉美地区流传的中文教材和中国文学作品多是在引进英译本后再进行西语译介,少有从中文原著直接译为西语的译本。
“我们需要直接对话,同时创造更多相互靠近、直接交流的机会。”为此,莉莉亚娜编写出版拉美第一部针对西语读者的中文语法教材《实用汉语语法》,在墨西哥学院开设中文课程、培养中文人才,带领学生组建中国文学翻译团队。
30多年来,莉莉亚娜及其团队翻译出版了老舍、张爱玲、王蒙、贾平凹、莫言等中国作家的20余部文学作品。
在题材上,莉莉亚娜“偏爱”现实主义作品。“文学特别是现实主义文学,可以立体、形象地展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尤其是中国社会和老百姓生活水平、个人经历的变化。”
“文学是向拉美地区介绍中国的一扇窗。”她说,小到民众的衣食住行,大到国家的历史性变迁,拉美民众可从书中找寻“何以中国”的答案。
“中国韵味”如何在西语语境中完整呈现,是对“雅”的考验。世人常说“雅”字难解,而在莉莉亚娜看来,恰恰是“雅”最耐人寻味。
“每个人对‘雅’的定义可能不一样。”莉莉亚娜说,她的工作是在文化差异之间寻找平衡点,培养西语读者对中国文化的感知力。比如对于中国成语、谚语、歇后语,她反对简单添加注释,提倡尽力用富于文学性的西语进行翻译。
“在翻译的过程中,文化差异的转换要比语言转换难得多。”莉莉亚娜有感于中拉之间的文化差异,也为二者的交融深深着迷。
至今,莉莉亚娜仍译笔不辍。她有一个强烈的愿望——以文学译介等方式推动中国文化持续走进拉美国家。(完)
河南省气候中心6月12日8时发布干旱橙色预警,根据最新气象干旱监测显示,安阳、鹤壁、焦作、开封、洛阳、漯河、南阳、平顶山、濮阳、商丘、新乡、信阳、许昌、郑州、周口、驻马店等16个地市72个国家级气象站监测到气象干旱达到重旱等级以上,并已持续10天。据天气部门预报,6月24日之前,全省将维持高温晴热天气,虽然部分时段有分散对流性降水,但无法有效缓解旱情。
第三,新的台行政机构刚上路,即遇上立法机构改革风暴,尚无亮丽表现。再加上若干“部会”状况不少,屡成媒体议论焦点,如台内务主管部门、经济主管部门、“海委会”等。
中国名义税负一直高于实际税负。所谓名义税负是指企业名义上该缴纳的税费。由于征管、企业对税法理解等原因,实际上企业不一定足额缴纳法律意义上的税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