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24全年资料免费大全英学者:利用南海问题挑动对立对抗对国际秩序产生严重消极影响
中新社北京1月11日电 题:英学者:利用南海问题挑动对立对抗对国际秩序产生严重消极影响
中新社记者 曾玥
自2009年起,英国国际法专家、北京大学法学院访问教授安东尼·卡蒂(Anthony Carty)历时多年在英、法、美国家档案馆查阅大量19世纪以来关于南海诸岛的历史档案。他发现这些跨越120年的档案都压倒性地支持一个观点——南海诸岛确属中国。
基于欧美国家官方历史档案,卡蒂撰写《南海的历史与主权》一书,严谨论证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然而长久以来,美国、欧盟等方面罔顾南海问题的历史经纬和客观事实,屡次攻击中方在南海的立场主张,菲律宾更是在南海连续滋事挑衅,搅乱南海地区局势。
“南海局势不断升温的根源在于某些国家的意识形态偏见和焦虑,毫无道理可言。”卡蒂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就此指出,这些以服务地缘政治为目的、利用南海问题挑动对立对抗的行径,公然无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对国际秩序产生了非常严重的消极影响。
卡蒂介绍称,研究历史档案有助于深入实质分析问题,国家的“思想”必须依靠其公开声明来判断,因此书中致力于通过对英、法、美官方历史档案记录的公正全面叙述,特别是这些国家外交部所阐述的国际法意见,充实相关文献。
“虽然材料呈现方式尽可能地保持历史叙事的中立性,但一些法律历史事实非常突出。”卡蒂举例说,无论是1921年时任法国外交部部长阿里斯蒂德·白里安的表态,还是1931年时任法国外交部法律顾问巴斯德万特给出的法律建议,都明确表示西沙群岛属于中国;1974年,一份获得英国内阁批准的法律意见书也给出清晰结论——南沙群岛是中国的。
与此同时,卡蒂指出,历史档案也揭露了美国在处理南海问题时所抱持的地缘博弈思维。
根据美国国家档案馆的一份记录,时任美国副国务卿罗伯特·墨菲于1956年表示,虽然菲律宾对南沙群岛没有主权要求,但应该鼓励菲律宾声称对南沙群岛拥有主权,这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时任美国国务卿约翰·杜勒斯对此作出判断:“此事极其重要,美国应采取快速、有效的行动。”
“显然,美国在处理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问题时纯粹出于地缘政治利益考虑,明知菲律宾对南海诸岛没有任何可信的主权主张,仍煽动菲律宾在南海行事,因为美国不希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落入中国管辖。”卡蒂分析称。
他进一步表示,在域外大国的介入干涉和政治操弄中,“菲律宾是一个工具”,用于动摇南海局势,进而挑动地区国家对立甚至挑起武装冲突。
多年来,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频繁搅局、挑衅不断。近期,菲律宾军方称计划购买美国“堤丰”中导系统以保护其海上利益。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敦促菲方尽早纠正错误做法,按照此前公开承诺,尽快撤走“堤丰”中导系统。
“我认为菲律宾并非独立行事,其内部意见极其分裂。”卡蒂分析指出,美菲战争后美国一直干扰和塑造菲律宾的政策,菲律宾国内有不少人意识到,被美利用将使菲律宾走上伤害本国人民的道路。
“在我看来,美国的霸权干预对国际法正常发挥作用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卡蒂直言,“南海诸岛显然是中国南部家园的一部分,中国人对于家园被巧取豪夺企图的强烈反应却被看作是荒谬的”,他痛批“这是国际社会的一幅黑暗图景”。
如今南海局势降温何解?卡蒂认为,中方有权捍卫自身合法权利并阻止菲律宾等国对部分岛礁的非法占领,相关各方应排除域外势力的煽动和干扰,进行对话协商。同时他呼吁欧盟、亚太各国在这一重大问题上认清历史事实、保持独立思考,坚决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完)
三是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中日两国取得今天的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体系功不可没。中国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坚持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持续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积极参与和引领区域一体化进程。希望中日两国作为主要经济体,共同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打造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推动世界经济进一步复苏发展。
为推动全球供应链合作,中国推出了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这一重要平台。这是全球第一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去年首届链博会吸引到515家参展商,覆盖全球5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占境外参展商总数的20%。一大批世界顶尖企业将链博会作为产品首发之地、创新之地、合作之地。与传统展会不同的是,链博会不单单是企业与客户之间洽谈合作的平台,同一产业链上的参展企业之间互动交流也非常踊跃,成为各方欢迎的一大亮点。第二届链博会将于2024年11月举办,与去年相比,已经有不少日本大企业表现出浓厚兴趣,欢迎更多日本企业积极参展。
中国以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汽车行业是比较好的例子。你提到2023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整体上看,日本在汽车行业具有很强竞争力。日本车企本土生产、对外出口的汽车数量和海外生产的汽车数量总和超过2000万辆。中国依靠科技创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了一些突破,在全球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在2023年出口的522万辆汽车中,新能源汽车177万辆,同比增长67%。而在中国国内市场,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959万辆和95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球份额将达到1/3。中国企业在燃料电池领域掌握核心技术,在自动驾驶、车机系统、智能座舱等方面也“科技感”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