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北京两会观察:新澳今晚开奖结果2023年8月赛事“流量”如何汇聚消费“留量”?
中新网北京1月17日电 (记者 杜燕 徐婧)北京作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强大的组织能力,吸引了众多国际顶级赛事。正在召开的北京两会上,政协委员们建言如何有效将赛事“流量”汇聚成消费“能量”、转化为消费“留量”。
“体育赛事的举办,不仅仅是一场竞技的盛宴,更是一场关于文化、旅游、科技等多个产业融合的经济盛宴。”来自体育界别的北京市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北京体育大学海南国际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娜说,一场体育赛事,能直接“引燃”场馆所在园区及周边区域的吃、住、游、购、娱等消费活力。
据统计,作为亚洲级别最高、最具影响力的网球赛事之一,自2004年首次开启的中网,今年除门票收入外,赛期综合消费额超2500万元,较去年增长近40%;WTT中国大满贯带动首钢园区假日期间的销售额超过2500万元。
李娜曾“征战”全球,并获得2000年悉尼奥运会跳水冠军。这些年,她见证了体育赛事释放的巨大消费潜力,这样的潜力可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
在她看来,北京要打造“国际体育赛事之都”,需提升高水平赛事服务保障能力。她建议,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赛事经济的发展。可以通过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等科技手段,丰富和提升观众和参赛者的赛事参与体验。可以通过建立赛事官方小程序等数字化平台,为观众和参赛者提供一站式的信息查询、场地指引、成绩查询等服务,使赛事参与更加便捷高效。
她还建议,创新消费场景,打造“一赛一会展”“一赛一特许”“一赛一路线”“一赛一活动”“一赛一潮玩”“一赛一平台”等场景,促进赛事流量转化。比如,今年“五一”假期期间,2025赛季世界泳联跳水世界杯超级总决赛将在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举行。“水立方”外可搭建露天会展、露天市集,甚至推出北京中轴线骑行、郊区一日游等活动,在拉动经济的同时让来观赛的国际友人认识北京、了解中国。
两届奥运会后,北京的场馆资源十分丰富。民革北京市委指出,各场馆基本是在单兵作战,缺乏龙头企业统筹抓总,聚合发展效应较弱。建议成立专业公司和体育资源综合体,全面统筹全市奥运场馆运营、体育竞赛表演、体育文化传播等各项业务,充分发挥企业招商引资优势,为体育产业发展凝聚更多资源、创造更大效益,争取打造成国内一流的体育产业龙头企业,成为首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乃至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引擎。
来自体育界别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延庆区体育局局长柳千训同样希望通过重大体育赛事为牵引,全面推动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
曾任北京冬奥组委场馆管理部延庆场馆群运行副秘书长、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运行秘书长的柳千训,从2013年到2022年,经历了从北京冬奥会申办、筹办到举办的全过程,见证了“雪飞燕”从一无所有到赛时惊艳“展翅”、再到赛后利用的全过程。
谈到目前的体育消费,他认为,大部分赛事仍依赖传统的门票销售和赞助收入,缺乏多元化的盈利渠道。建议利用首都资源禀赋,积极引进规模大、知名度高的赛事,培育赛事品牌,挖掘“体育+旅游”“体育+文化”等商业模式。
要“跟着赛事去旅行”。他以延庆区举例,一方面,鼓励选手更多参与赛事,增强延庆区高级别赛事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通过赛事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让参赛者和游客们在享受运动乐趣的同时,感受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欣赏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拉动首都旅游、餐饮、住宿等一系列消费。
柳千训认为,要以赛事为窗口和载体,将客流持续引入腹地,探索体育与“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紧密结合,与文、旅、商、农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一日比赛、多日驻留,一人参赛、全家旅游”,将体育“流量”真正转化为消费“留量”和经济“增量”。
“冬奥资源留下来了,现在要更好地利用。”他说,2024年,各类赛事活动有力拉动了延庆全域旅游和地区经济发展,其中举办了9场国际国内高级别冰雪赛事和15场群众冰雪赛事,带动1.6万人次上冰上雪,“冷冰雪”真正转化为“热资源”。2025年,延庆将全面联动长城、世园、冬奥三张金名片,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努力建设国际知名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完)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本轮调价系茅台自2001年上市以来的第8次调价。之前的调价时间分别在2001年、2003年、2006年、2008年、2010年、2012年和2018年,调整幅度在10%-35%区间。
据了解,中国银行业协会10月12日发布了《关于调整银行部分服务价格提升服务质效的倡议书》,向商业银行发出倡议,包括取消商业汇票工本费、降低银行承兑汇票手续费、减免个人存款账户对账单打印费、对安全认证工具工本费实施成本定价方式和综合提升信用卡服务质效等。
6。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快中国(新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丰富跨境电商、物流全程协同等地方特色应用。扩大自中亚等周边国家优质农产品、食品进口。率先推进边境口岸农副产品快速通关“绿色通道”全覆盖。扩大周边国家特色中药材进口,对进口睡莲花、秋水仙、洋甘菊、石榴花、玫瑰花、牛舌草等新疆急需中药材批量开展风险评估,加快签订双边议定书。探索进口大麦加工为饲用芽苗的闭环监管模式。依托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以下简称合作中心),加强与周边国家农产品、食品风险信息互通、检测执法互助领域合作。推进中国—中亚区域检验检疫安全技术合作与交流,搭建中国—中亚法规标准信息交流平台。推动综合保税区与自贸试验区统筹发展。实施重要矿产品“口岸+卸货地”联合监管模式。探索在满足监管条件的基础上,打造国际邮件、国际快件、跨境电商集约化监管模式。对边民互市贸易进口商品实施分层查验、分类监管。做好进口资源性商品的采信试点工作,鼓励符合资质要求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参与,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