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服贸规模首破万香港开奖现场结果直播亿美元 彰显中国经济巨大潜能
【光明论坛】
作者:黄卫挺(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4.4%,达7.5万亿元人民币,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在全球经济曲折前行的背景下,我国服务贸易迈上新台阶,折射出市场对中国发展的坚定信心,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巨大的发展潜能,是中国经济全球竞争力提升的有力注脚。
服务贸易迈上新台阶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从国内看,在高质量发展引领下,“中国服务”和“服务中国”加速发展,我国服务贸易规模连续多年位列全球第二,推动经济动能更加多元、竞争力更为综合。从全球看,我国正在加速从“世界工厂”向“服务方案提供者”升级,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爬升,中国服务有望在“世界工厂”这个优势下创造出第二增长曲线,实现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的相互赋能、协同提升。
服务贸易快速发展背后,是市场对中国经济的认可和信心。服务贸易迈上新台阶,表明中国服务贸易市场潜力巨大,这将吸引更多跨国企业加码布局中国服务市场,也将鼓励中国服务企业更加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以更强的“双向奔赴”之势推动中国服务贸易进一步扩容提质。与此同时,中国服务贸易迈上新台阶也意味着,市场将迎来更多的投资热点和增长点,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等重点领域有望吸引更多资金流入,加速推动服务贸易破茧成蝶,普通民众也将能够更便捷地享受到来自全球的各类优质服务。
一方面,我国庞大的制造业基础蕴含了大量的生产性服务需求。在分工更加精细的趋势下,过去隐藏在中国制造背后的“中国服务”将进一步分离,实现独立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更多生产性服务融入制造环节,将催化形成更多新的服务贸易需求。另一方面,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持续扩大,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和消费升级将对高质量的生活类服务产生旺盛需求。2024年居民人均服务类消费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6.1%,从国际经验看,服务消费需求潜力空间巨大。
当前,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发展正在推动服务贸易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并创造出更多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业态,而我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为这些创新创造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有望引领全球服务贸易的创新扩散路径。以在线教育为例,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到3.55亿人,上线慕课数量超过7.68万门,建设和应用规模居世界第一。我国在线教育的崛起正在改变全球在线教育格局,也将为全球学习者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
2024年8月,国办发布《关于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围绕制度型开放、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国际合作等提出20项任务举措,旨在为服务贸易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支持企业不断探索服务贸易新模式、新机制,提高“中国服务”的全球竞争力。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合作,通过多边和双边机制拓展服务贸易国际市场,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和战略支持。
服务贸易突破万亿美元大关,是新征程的起点。站在新的起点,我们要立足大国经济的战略高度,进一步谋划和完善服务经济和服务贸易发展的顶层设计,坚持改革引领和创新驱动,不断提升服务贸易发展水平。短期内要用好中国经济的综合优势,稳妥应对外部环境带来的多重影响,继续推动服务贸易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中长期则要增强全球规则制定的话语权,打响“中国服务”全球品牌。
面向“十五五”时期,一是对接高标准国际规则,坚持放宽准入和完善国内规制并重的思路,进一步深化服务贸易制度型开放,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提升服务贸易治理水平。二是推动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协同提升,促进服务贸易数字化转型,培育壮大新型服务贸易,以自贸区、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为平台扩大优质服务出口,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服务供应商和品牌,鼓励央企整合资源打造“中国服务”集成供应商。三是深化服务贸易国际合作,加强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合作,加强对新兴市场的战略性布局,完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提升驻外机构服务水平。四是加强服务贸易发展要素保障,加大服务贸易融资和保险支持力度,加强服务贸易学科、智库和人才队伍建设,创造条件吸引服务业高级人才来华工作。五是持续健全风险防控体系,建立全口径服务贸易统计和监测平台,建立健全服务贸易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确保服务贸易发展行稳致远。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06日 02版)
我记得去年3月抵达日本履新时,日本媒体在机场问过我同样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努力维护发展健康稳定的中日关系,因为这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近一年来,我怀着这样的信念和愿望,同日本各界人士广泛接触,努力推进中日各领域交流合作。对于两国之间存在的问题,我始终主张按照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确立的各项原则妥善管控处理。这不仅是过去两国关系重建发展的宝贵遵循,也是未来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
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证券期货执法司法体系,优化行刑衔接机制,加强执法司法高效协同,加大行政、民事和刑事立体追责力度,全面提升“零容忍”执法效能。
中国经济的底气来自于多个方面。一是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既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有超大规模市场,中国人口达14亿,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未来十几年将达到8亿人,消费需求广阔且增长潜力巨大。三是有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中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对中国经济保持强劲内生动力发挥重要作用。四是有大量高素质劳动力。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向“人才红利”提升,人才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数均居全球首位,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每年1000多万大学生走入社会,这些都是中国发展的独特优势。五是绿色转型卓有成效,中国过去10年以年均3%的能源消耗增速支持了6.6%的经济增长,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绿色经济”已不是赔钱经济,而已成为新的增长源。六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数增加至约40万家,独角兽企业数量居世界第二,2023年全年发明专利授权量92.1万件。综合上述因素,我们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