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没有暖气空调 古人如澳门六开彩开奖结果资料查询最新何过冬?
文物里的冬日意趣(文物有话说)
“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在古代,没有暖气、空调等的加持,古人是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季?走进博物馆,我们就会发现,火盆、手炉、足炉等取暖用具已有数千年的使用历史,这些器物不仅体现着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更透露出浓厚的文化底蕴。
——编 者
南京博物院西汉铜分格鼎
一鼎五味,鸳鸯火锅的“鼻祖”长啥样
陈 刚
冬日夜晚,与亲朋好友吃顿热气腾腾的火锅,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大家口味不同,有的偏清淡,有的爱吃辣,解决的好办法就是吃鸳鸯火锅。在南京博物院,有一件距今2000多年的西汉铜分格鼎,堪称鸳鸯火锅的“鼻祖”。
这件出土于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的文物基本保存完好。从外观看,通高44厘米,口径40厘米,鼎带盖,两者以子母口相合,顶面饰三凤鸟形立钮——这是典型的西汉铜鼎样式。它最大的特殊之处,在于内部以四块隔板与一件圆筒,将整个鼎内分为五块独立区域。
鼎是古时煮东西的器物。商周时期鼎的主要功能是传统礼器,通过数量、纹饰、造型等来彰显身份;秦汉以后,鼎延续传统礼制,又增添了实用性的功能,纹饰与造型更趋向简洁。例如将五个小铜鼎“合并”为一个内部带有分隔的大铜鼎,既节约了耗材,还能实现“同时煮五样东西”的目的。这个创意的实现,离不开当时制造工艺的进步。西汉匠人加热铜鼎并敲打铜板直至二者“相融”,将铜板与鼎底牢牢连在一起。这一焊接技艺在秦汉时期已广泛用于兵器、车马器、生活器具的打造。
此外,这件分格鼎还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平面布局上展现出“天圆地方、自然均衡”的传统美学,这种审美趣味一直影响至今。受其“实用与美学兼具”启发,冒着烟火气的当代火锅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我们在冬日体验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除了鸳鸯火锅,在南京博物院历史馆“江苏古代文明基本陈列”秦汉展厅,还珍藏着一件被称为“铜染炉”的文物,也是2009年在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出土的,发掘时就在“鸳鸯火锅”附近。这件文物作用是给吃火锅时的蘸料加热,上部是一个耳杯,里面可放置调料、蘸酱,下部是一个方炉,点上火就能像酒精灯一样加热——古时没有暖气和空调,冬天吃“火锅”食材冷得快,这样的设计极富巧思,颇具生活智慧。
(作者为江苏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本报记者姚雪青采访整理)
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铜炭炉
一套三器,战国时期的“御寒神器”怎么用
杨理胜
早在旧石器时代,先民们就懂得利用火。我们熟知的“北京人”,通过焚烧植物以摄取熟食并驱寒取暖。到了新石器时代,距今约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的先民,已经在他们低矮狭窄的房屋内挖掘火塘。商周时期,可移动的火炉应运而生,寒冷的冬日生活也因此而多了几分随处可至的温暖。
1978年,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1号墓被发掘。该墓的年代在战国早期,墓主人为曾侯乙。在出土的1.5万多件文物中,一件铜炭炉吸引了考古人员的目光。
铜炭炉,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高14厘米,口径43.8厘米,重16.2公斤。直口,平沿,方唇,短颈,浅腹,平底,三兽形矮足。肩腹间有对称双环耳,耳钮上套提链一副。颈腹部铸镶红铜纹饰,炉底正中有铭文7字:“曾侯乙作持用终”,表明这件器物是专门为曾侯乙制作的,供他终身使用。
炭炉出土时炉内还置有铜箕、铜漏铲各1件。铜箕通高5.2厘米,长29厘米,口宽25.3厘米,重1.6公斤,呈三角箕形,底平,器表及曲栏模仿竹篾编织形状。铜漏铲出土时放置在铜箕上,通长38.6厘米,口沿宽14.7厘米,重1.6公斤,如箕形,底有菱形漏眼53个,铲身及后壁铸镶红铜花纹。铜箕口沿、铜漏铲手柄正面亦有“曾侯乙作持用终”的铭文。
与曾侯乙墓形制基本相同的铜炭炉,在河南信阳长台关1号楚墓和湖北江陵望山1号楚墓均有出土。信阳楚墓铜炉出土时,炉内还有数块木炭,表明这种器物确系冬天取暖所用。
铜炭炉、铜箕、铜漏铲的组合分工明确。铜炭炉用于烧炭取暖,铜箕用于盛放或清理木炭与炭灰,铜漏铲则用来精选木炭,提高燃烧效率。值得注意的是,曾侯乙铜箕上的纹饰为仿竹篾编织设计。此种纹饰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同时也让我们知道,2400多年前,曾侯乙时代的普通人使用的箕和漏铲应是用竹篾编织而成的,这与今天广大乡村使用的箕和漏铲无异。
除了烤火用具,曾侯乙墓还出土了一套炉盘。炉盘通高21.2厘米,链长20厘米,重8.4公斤。盘直口,方唇,浅腹,圆底,4个兽蹄形足立于炉的口沿上。腹部两侧各有一对环钮套装的提链。炉体为浅盘形,平底,底部有分布不均、大小不等的长方形穿孔13个,下有三矮足。炉盘出土时,盘内还有鲫鱼骨,炉内有木炭,盘底还有烟灰痕迹。
曾侯乙墓出土的炉盘,盘底经过多次修补,环钮也是后配的,可见该器使用时间较长。曾侯乙墓的器物,有多件是曾侯乙的父辈甚至是祖辈使用的,这件炉盘或许也不例外。穿越时空,曾侯乙墓出土的铜炭炉、铜箕、铜漏铲以及炉盘复原了周代冬日生活中的一处场景,让人们在融融暖意中感受到中华文明智慧的光芒。
(作者为湖北省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主任,本报记者范昊天采访整理)
河北博物院西汉错金铜博山炉
一炉千山,不用插电的“香薰机”咋扩香
熊慧彪
冬日里,古人除了在炭炉边取暖,还往往使用手炉、足炉等暖手宝、热水袋。除了这些基础款,文人墨客还发明了一些比较雅致的取暖设备,熏炉就是其中之一。熏炉是用陶土或铜铁制成的贮火器具,也称“暖炉”“红炉”。熏炉的外表往往装饰精美图案,炉内点燃炭火,时时撒上香料或散香。
出土于河北省满城汉墓的西汉错金铜博山炉不仅能用于取暖、焚香,更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由于其造型象征的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所以被称为“博山炉”,现藏于河北博物院,1993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错金铜博山炉一向被视为“史上最豪华的香薰机”。炉体通高26厘米,腹径15.5厘米,炉身似豆形,通体错金。最为显眼的是炉盖和炉盘上部那高低起伏、挺拔峻峭的山峦——博山。炉盖的山势镂空,山峦间神兽出没,虎豹奔走,小猴蹲踞在峦峰或骑在兽身上,猎人肩扛弓弩巡猎或追逐野猪,两三棵小树点缀其间,刻画自然山景和狩猎场面。炉座上还雕有三条镂空的龙,头部上仰托起炉盘。
错金铜博山炉通体以错金工艺加以装饰,纹饰自然流畅,金丝有粗有细,细者犹如毫发。这款精美绝伦的古代“香薰机”是咋扩香的呢?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炉盘与炉盖是可以开合的,炉盖因循山势起伏镂空,在不破坏整体美感的情况下,最大程度保证烟气的发散,达到更好的熏香效果。当放入香料点燃后,烟雾袅袅,一炉轻烟,仿佛升腾于千山之间,产生山景迷蒙、群兽活灵活现的效果,为冬日增添一股融融暖意和萦绕不绝的馨香。
(作者为河北博物院院长,本报记者邵玉姿采访整理)
值得一提的是,中美欧三大全球性力量最近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问题上作出了各自的努力。10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宣布中方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安全、治理三方面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治理中国方案。30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一项关于人工智能的行政命令,被称为“有史以来政府为推进人工智能安全领域所采取的最重大行动”。此前,白宫首席科学顾问还称赞英国邀请中国参加人工智能峰会是“了不起的主意”。而欧盟酝酿数年之久的《人工智能法案》也进入了最后谈判阶段。
黄永宏也表示中美战略竞争是这一代人核心的难题之一,中美将继续是经济和军事大国,两国在意识形态、政治和价值体系上的差异也会一直存在,“不论是美国或中国衰落,世界都不会变得更好”。黄永宏说,“我们需要一个强大的美国和一个强大的中国,才能有效应对全球挑战。要改善双方关系需要的是两国的政治决心和努力。”
4。推动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健全外商投资服务保障机制,切实保障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公平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等事项,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平等享受产业和区域发展政策。鼓励设立外资研发中心,在研发费用、专职研发人员数量、购置设备等方面降低准入门槛。支持采取“平台+园区”、“机构+企业”的共享开放合作发展模式,建设国别产业合作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