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上海海关以创新监管服务为生物医药产业对接国际标准提供新一批新增地方债额度下达通路
中新网上海1月16日电 (记者 姜煜)1月15日,一批共计30片专用于医学及生物医药研发实验室认证项目的人体组织样本,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口岸入境并顺利完成海关验放手续。这为国内实验室对接国际标准,融入全球生物医药产业服务链开辟了通路。
据了解,此次进境的人体组织样本将用于美国病理家学会(CAP)认证项目,使用单位包括临床检验、生物医药产业服务外包等多个领域的专业实验室。CAP认证是目前国际最具权威的临床检测实验室认证组织之一,目前全球有2.3万家实验室参加CAP认证项目。
CAP认证项目所需的检测样本,如人体组织、细胞、血液等属于高风险特殊物品,具有潜在的病原体携带风险。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认证项目特殊物品顺利进境成为摆在企业和海关面前共同的难题。
据上海海关卫生检疫处副处长娄亚婷介绍:“上海海关以创新监管服务为生物医药产业对接国际标准提供通路。CAP认证项目检测样本入境后,我们不仅组织专家对样本原料的来源、制备工艺、检测结果、排除病原微生物的有效措施等开展评估,还对国内仓储、物流环节开展现场验证,指导企业健全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有效降低生物安全风险。”
生物医药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近年来产业规模快速发展,企业积极拓展国际生物医药市场的动力愈发强劲。据上海海关统计,2024年上海市生物技术及生命科学技术相关产品进出口约1900亿元。预计2025年,国内将有超过200家医学实验室开展CAP能力验证项目,进境样本将超过3000批次。(完)
吴江浩:我建议日本朋友们关注一个关键词,叫“新质生产力”。习近平主席强调,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吴江浩: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外资企业有进有出是正常现象。确实有部分外企退出中国,但没有出现所谓“逃离潮”。过去几年,受新冠疫情、地缘政治、贸易保护主义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跨国投资出现普遍性下滑趋势。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统计,2023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额减少18%,主要外资流入目的地都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像印度减少47%,东盟减少16%。与之相比,外国投资者对华投资热情并未减退,依然坚定看好中国发展前景。2023年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3766家,同比增长39.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339.1亿元人民币,引资规模仅次于2021年、2022年,处于历史第三高。同时,中国引资结构持续优化,高技术产业引资占比达到37.4%。
北向资金2月29日单边净买入166.03亿元,单日净买入额创7个月新高。其中,沪股通净买入86.42亿元,连续23日净买入;深股通净买入79.62亿元。2月北向资金4度单日加仓超百亿,累计加仓超600亿元,创近13个月新高。